最后一排

坐在最后一排,逍遥自在。戴上眼镜,也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索性自己写写作业,或者和同桌讲讲闲话,再不就是看看杂志。

晚上被老师点了三次名,都是因为讲话的缘故。哦,我该做一只沉默的羔羊。

那天,我注意到了她,注视着她……

下课后,其他人如饿狼一般蜂拥而上,只有她,在自己的位子上,享受阳光的温暖与情味,显得更加美丽。她的头发洒满了金,闭上眼睛,睫毛上仿佛也滴着阳光的零星,像一个天使。

最后,或许只剩下了她,又孤独的去,孤独的回。但这时,当她发现那个座位不再属于自己的时候,变得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她不知道除了那个座位还可以去哪里。我,很无奈,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她从不,从不与人沟通,无论何时,都只能看到她独自的身影。很坚强,从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却无私的奉献着,无人知晓。

她还在寻找,于是,我便告诉她自己的旁边没有其他人,泛着难为情的她向我身旁走来。但她没有谢谢我,甚至任何一个字,但我丝毫没有怨她,因为我几乎能够猜透她此时的心情。

下午的音乐课,我看到了,她坐在墙角边,自己在吹着竖笛,我似乎听到了那略带悲伤的笛声。体育课上,她又坐在操场的那头,手中捧着一本书,我仿佛又看到了书中那凄凉的结局。

晚上,我竟和她乘了同一辆公车,也许是巧合,亦或许……

到了,她要下的车站,这我知道的。可是,门却未开,司机只是问了问有没有要下车的人,但她却迟迟没有开口。那时,我真想帮她大声的喊出来,因为我知道,她是因为害羞才不愿意说的。这时,车子已经启动了……

又一站,她下了车,往车子开过的地方跑去,长长的头发不停的在风中飞舞着,不停的……

看着她的背影,我觉得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是她那害羞的性格造就了一个完美的她。

不知怎的,我走到了窗边,望天而去,满天星斗闪烁,而那最明亮的,是月。

月,有时它象征着圣洁、典雅、超脱,有时却代表着黑暗。也许这一切都是因为太阳,是太阳的光芒夺去了月的一切,但我却更爱月。

小时候,每当我在夜晚散步时,总会看着天,看着我心爱的月。每一次都是它,让我不再孤独。在月下,我仿佛有了依靠,无论我去哪里,它时刻都会陪伴着我,直到永远。

夜晚总是迷茫的,但月,让它不再漫无目的。有时,我会朝着月行进,一直走,从不间断。因为,我深信那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它,预示着晨晓与黎明,让人在黑暗中不再迷失。所以,我向着月前进。

望月,我不再期盼嫦娥会随着晚风降落人间。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站在上面,或许只有一秒钟,我也心满意足。因为,我想感受它独特的气质,感受全身充满冰冷的幻术,月的能量和它的气息……

广寒宫是那样美丽,因为它到处充满着月的独特,月光洒在每一处角落。躺在殿堂里,一切都那样舒适。可那只是一个神话,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可望而不可即。

记得在学农时,我是在基地中过的中秋节,月好圆,比其他时候都圆。那天,月变成了红色,鲜红的,有些刺眼,但不会很痛。不知为何,我流下了一滴泪,只一滴。或许是对家的怀念,或许是为月的美而激动,我不曾知道,但我只晓得那天我很高兴,开心的笑了。

月是美丽的,无论阴还是晴,圆或缺,都很美。只是美的角度不同罢了。自古以来,月圆之夜总是充满奇秘。声声狼吠,激荡山谷;具具猿影,月下隐现。而那时,又是人们欢乐畅饮,合家团圆的时候。奇喜交加,造就了一个最为幻美的世界。

月,让人有无限遐想,而又勾起心中的怀念。

月,帮助我,让我在黑暗中不再迷失。

月,是奇幻的女神。

月,真的好美……

谈效率

今天又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参加了“全国2003年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我不是很高兴此时此刻,因为今天没有发挥好,翻译和几个阅读还有智力测验都没来得及写,因为我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还为作文打草稿,它浪费我许多时间,但是这无法挽回。

发现自己做事情一向没有效率,无论是哪一科考试,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不完。这在当今社会是不可取的,这我知道,但似乎无法改变。我曾试图过提高效率,可没什么起色,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这意味着我在仅有的时间里将比旁人做的事情的少许多,甚至感受到的也比别人要少。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捕捉灵感

翻开本,伴着法兰西的芳香,随着春野般的音乐,我不禁浑身一颤,陶醉于其中……

我看了看以前的日记,感觉到不可思议,我几乎不知道我是怎样写出它们的,也许这就是一时的灵感。当我翻开《人生四季》那篇日记时,细读之后,感觉好美,那种意境是前所未有的。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在纸上写下了“听四季的脚步”这个题目,然后,今天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噢,我想,我应该抓住瞬间的灵感,寻找一时的美丽,也许过了这一秒,一些美妙的想法会随风飘去,想追也追不回。在领悟了这个道理后,我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和铅笔,用来捕捉突如其来的灵感,由此,我才会写了这么多。

其实,我喜爱写东西完全是因为《零下一度》这本书,是韩寒让我喜爱上了文学,从那以后我与日记本可谓形影不离,于是,我写出了许多自认为很好的文章,甚至不久以后会赞叹自己的才华。我仿佛把自己融进了日记里,因为我太痴迷于它了,一是看不到就会很急切于寻找它。并且,从那时起,我也学会了捕捉灵感,懂得了观察生活,我会仔细看每一处微小的变化。

日记让我懂得了许多。

浮云

我是天空里的云,
但我却是灰白色的,
比其他的云灰许多,
因此我不曾被人注意。

我是天空里的云,
但总浮在天的边际,
不曾和其他的云在一起,
有时会觉得孤单。

我是天空里的云,
偶尔有灰蒙蒙的烟雾飘来,
人们不曾知道谁是烟,是云,
我很容易被他人误解。

我是天空里的云,
把天空衬得湛蓝,
人们却不曾夸过我的美,
我只是一朵默默无闻的浮云。

我是天空里的云,
喜欢和飘来的烟雾一起玩耍,
我们看起来都是肮脏的,
但我的内心却是无比雪白。

我是天空里的云,
是漂浮在天际的一朵浮云。
我不为其他,
只为能在蓝天中飘舞。
我不需旁人的理解,
也不需同伴的理会,
只要一个人就好,
在天际的一角。

最近比较忙

最近学习特别紧张,准确的说是作业太多,因此也就没有太多时间来写日记。这不,一下子就隔了三四天。

就在前几天,我因为考试的时候有一首古诗的一个字写的不是很清楚,老师便把它算错了。这倒没什么,关键后来是老师说,每错一个字,整首诗写10遍,而我错的那首诗偏偏又是整本书中最长的一首,天啊,杀了我吧,为了这个,我写到了十一点多才睡觉。

我认为老师让我们用写来练习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也不至于写10遍啊!只要两三遍便可以了,老师应该掌握好一个度,这样才能避免由此造成的逆反心理,从而事倍功半。

团徽在我胸前

升旗时,我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全身打着寒战,虽然说今天非常冷,但也不足以达到这样的程度,这只是因为我很激动,或者说很紧张。一会,在升旗仪式进行时,我即将戴上金光闪闪的团徽,并在团旗下宣誓。

从今天起,我已经成为一名正式的团员了,激动。

左右为难

最近一直在为我的语文犯愁,我在期中考试中语文考得十分差,仅仅得了118分。而我在上学期期末时语文也是118分,但那次到120分以上的人也寥寥无几,所以说那时还可以引以为豪。但这次在120分以下的人却屈指可数,所以自然感到惭愧,甚至没有颜面去见语文老师。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不刻苦造成的么?应该不是,因为我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啊。仔细想一想,我在这个月中太注重作文,而忽略了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因为这个月主要讲的是说明文,所以自然就把记叙文给淡忘了,几乎以为考试的时候不考记叙文阅读了,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我现在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报语文补习班。现在实在是太累了,周六上午去学校上艺校,下午去老师家学数学,周日上午去上新概念英语,下午先去教育学院上数学,然后下午再去老师家学数学,此时回家已是七点多。这种生活我很快乐,自然不会厌恶,而我苦恼的是没有时间写作业,二周六和周日的作业可堆成山,如此环境下还怎能去学语文呢?

成长与虚伪

早晨一来到学校,刚放下书包,同桌就问我昨天晚上有没有复习功课。自从到了初中以来,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尤其是在考试那天早晨,一连串能有好多个人问。为了不让她难堪,我昧着良心说复习了,其实我昨晚真没学习,一直再看小说。这时,那些老掉牙的话又进入了我的耳朵,“我昨晚什么都没干,一直在看笑傲江湖,直到我妈很晚回来才去睡觉。”这时,后面的同学也开始发表了言论,“我昨晚也没看书,八点钟就睡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自己没有学习呢?是想暗示别人自己是天才,不学习也能考得很好么?还是想让别人跟着自己一同懈怠下来?直到现在我还是想不明白。

小学的时候从没有这样的事情,同学们都会以诚相待,更不会去欺骗他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时候就生活在一起直到毕业,而这足足的六年时间让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刻。而中学每一个人的思想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单纯,而是变得复杂了起来,所以,同学间的相处也不能像小学时的那样。

上周,我见到了一个小学同学,他也有和我一样的看法。有一次他看到同学拿着许多本练习册,于是就说:“这么多参考书,借我看看行么?”没想到那个同学却说“没几本好书,没什么可看的”,这显然是怕别人看到自己有什么“祖传秘方”。另外,他的同学还说自己在家从不学习,可他买笔的频率要比任何人都快。

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难道长大了就不能再坦诚相待了么?

崩塌

今天我很高兴,但只是在这一刻。因为刚刚结束了期中测试的所有学科,并且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科的成绩都没有公布下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刚刚写完第一段后,老师就让我们写书号,这是给学校图书馆准备的。提起校图书馆,我就不得不说几句。

起初,老师说要拿书,每人拿多少本不限。当晚,我听说二年三班每人拿二十本,而二年一班则更离谱,每人竟然要那四十本。我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唯一的感觉就是,晕。过了两天,我们班图书馆管理员说二年五班一共拿了三千本书,听到这样的一个数字后我的脑中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当他说平均每人拿六十多本的时候,我再一次感觉到晕眩。原来,图书馆管理员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拿更多的书才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后来又说什么书都可以拿,包括教科书、小人书、图画书等一些列与我们中学生毫不相干的破书,我认为这已经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了。又过几天,更有甚者一气之下拿了几千本书,打开一看,都是一样的书。这就是一年四班所为,理所当然,作为他们的友好班级,我们班自然要帮助他们搬书、写卡片、写书号等复杂而又费体力的工作,但这付出是有回报的,因为他们班给了我们班几百本。因此,我觉得学校图书馆是毫无用处的,只是在比较哪个班级更踊跃,却完全忽略了图书馆本质的意义。这不,老师又让我们搬书去了。

刚刚回来,语文老师就拿着语文试卷来了,说实话,真的很希望语文老师赶快念成绩,因为我觉得我答得还不错。其实,无论我答得怎么样,都希望老师能够快些公布成绩,大家应该都是这样的心理。

我的语文成绩非常不好,只得了118分,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期中考试竟然能够这样差。而全班最高分是138分,整整相差20分,这二十分几乎可以让我和他在全校排名中相差几十名,甚至一百多名。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因为这和我所想的差距太大,我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在此时,老师又说119分以下的只有12个人,于是,我立即趴在了桌子上,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是啊,我不配哭,只有在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伤心的时候才会哭,而我呢?有什么可委屈的?在这个月中,我是否非常努力了?答案显而易见,所以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我不该算作受委屈,或者伤心,这完全是罪有应得。

原以为自己可以用其他的科目来弥补,但当数学成绩公布下来后,我再一次感到了绝望。因为我仅仅才得了140分,而大多数同学都在140以上,因此,想要弥补也不可能了。

回到家里,我把这些成绩告诉了妈妈,愿意为她不会生气,因为在考试的那天早晨,正当我要出家门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考试不用紧张,考不好也没关系,考试就是看一下你还有哪些地方不足,以后改正就行了,所以负担不要太重。”而真当我把成绩告诉她之后,妈妈显得有些生气,于是,我这一晚上都没有安静过。吃完饭时,感到肚子有些疼,我想大概是被气出来的吧。晚上,我又和妈妈大吵一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考试不好的原因。

我又仔细的想了一下,是因为上一次考试成绩而骄傲了么?如果是的话,那这一次也是一个好事,因为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动力,我相信在下一次考试中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我现在唯一企盼的就是希望在英语和物理这两科中能够不令我太沮丧……

月考进行时

今天是沙河口区进行期中考试的第二天,昨天考了英语听力,今天要考的是语文和数学,应该说是最令我感到头疼的两门学科了。

在上个月的月考中,我有很大的进步,但离自己的目标还有些可望而不可即。那次,我语文104/120分,数学122.5/150分,英语108/120分,物理95/100分,全班第六,全校六十一。我之所以把这些分数和名次写下来是为了把它们记录下来,留着以后做参考,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个见证。

今天,我考试压力很大,因为我上一次是排在全班第六,可以说有许多人都为之惊讶,因为有许多平时比我优秀的人都排在了我的后面,而我一直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那次考试中没有发挥好的缘故。这也是我对这次考试没有太大信心进全班前五的原因。

在上个月中,我只顾干着别的,却忽视了学习,我想在那一个月中,一定有许多人都在刻苦努力,可望在月考中取得好成绩,而我和他们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能够相差多少呢?现在,我希望能够尽快解决明天的英语和物理考试,早日把成绩公布下来,看看这次的排名,看看我是不是凭实力得到第六名这个名次的。唯一能让我相信自己的只有老师的那句话,到了初中,女同学的成绩明显会下降,因为她们的思维方式不适合初中的知识。所以,我每次听到这句话时都很高兴,这是不是有些幸灾乐祸,呵呵。

自欺欺人

今天进行了英语听力考试,如果和我昨天想的相比起来,结果应该是非常好了。因为我原本以为自己甚至会什么都听不懂,害怕念的很快,而实际却很慢。如果从班级总体水平来看,我还是有些差。因为听别人说有八个人考了满分五十分,而我考了四十九分,还是有些不理想,呵呵。

考完试后,向来不喜欢讨论考题的我情不自禁的融入了他们的行列。前几题我和他们的答案一样,暗自高兴。这时,他们又讲出了一个我感到陌生的答案,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写这个答案的原因。此时,还有几名同学也随声附和,直说对。

这时,我心里有一些难受,有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所以只能用“难受”来形容。但时不时的安慰自己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我一定就是那真理的少数拥有者。不过,人有时就是这样自欺欺人,明明明知道自己对的希望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但为了安慰自己的心灵,把筹码全部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就比如说我。

考试结果很快便公布了下来,那个人得了满分,而我却扣掉了一分,这意味着什么呢?真理大多数时候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自欺欺人的人是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我们经常会欺骗自己,为了安慰,有时会失去很多、很多……

我不要再继续做一个这样的人了,因为他们太傻了,整天都生活在自己“善意的谎言”中,那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日积月累

此时,我心急如焚,因为明天要进行听力测试,而当我打开听力练习册,听着录音带的时候,恐惧感顿时席卷了全身,因为我几乎什么都听不懂。

我在平时,几乎从来都不听英语磁带,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每过一年,录音带堆积的都有如山高,然后又一个个的把它们扔进垃圾桶,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封。而只有到这最关键的时候我才会后悔。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平时没有听英语磁带和做英语听力题。

首先,是因为我忘记了学习的用途。在以前,我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实际上,学习是为了我们在将来能够派的上用场。我不听磁带是因为以前英语不考听力,所以也就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笔试。但学英语是为了应用,而我们应用英语最多的就是口语交际,所以这学期就多了一个英语听力。从这也能看出中国的教育是非常科学的,能够让我们更加有能力。

还有,则是因为我认为听英语磁带对英语成绩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我却想错了,因为我们每听一次英语,语感也就随之变好。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好英语起到很大作用,有时甚至可以出口成章,当然,是用英文来说。而且在考试中根本不需要考虑语法,只凭借自己的语感就可以很快的答完题目。速度快,有很准确。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听英语磁带这样觉得没有用却起着很大作用的事情。比如写日记,在有的人看来,日记只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因为日记本身就是练笔的一个过程。也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当过了很长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有些在我们看来是白费精力的事情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了解他

距离产生美,这是许多人常说的一句话,而我却不赞同这种观点,至少今天是这样的。

下午,我和他一起打了半个小时的篮球,接着又坐在了一起写作业。我所说的“他”,是我在平时不很喜欢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厌烦。但我今天却改变了这种想法,是距离的缩近让我喜欢和他在一起了。

中午,我本在操场独自散步,一边走一边想着什么问题,这时,他拍着篮球向我跑来,说让我和他一起打球。虽然我对篮球不甚拿手,但看着他用友好的目光望着我,似乎还略带着乞求的色彩,于是我就答应了。我告诉他自己不是很在行,希望不要耻笑我。没想到他竟然说要教我打,这着实让我很惊讶。

回到教室后,因为某种原因,使我不得不和他坐在一起自习。过了一会,他问我一道题,话语里带着一丝歉意,似乎怕打扰我学习。就在这一刻,我并没有去看他手中的题目,而是望着他的眼睛,第一次感觉和他在一起很快乐。

如果没有今天这偶然的相遇与相聚,我似乎永远也发现不了他的好,所以我认为,对于友情距离未必产生美。而亲情则更不用说,至于爱情嘛,我觉得保持着一些距离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该多和他人交往,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发现出他人身上的优点,自然也就会喜欢上他们。

生活中的美有时不也得靠我们去发现吗?而发现它们就得缩近与生活的距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生活当中。

论韩寒

《零下一度》已经读到一半了,隐隐约约发现韩寒有些狂妄自大,他的眼中瞧不起任何人,除了自己。而且,他还自以为是,总以自己为中心。因此,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他、崇拜他了。

他说自己去逛书店时,发现又有一些平庸、俗气、随流的小毛孩子和老毛孩子出书了。我以为他这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而且在我去书店时,看到了许多好书,像他说的那种书根本没多少本,而他却这样片面的说了。

韩寒说学习一些什么微积分之类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一生中也许只能在一两次考试中看到它。但我却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我们现在学的许多东西在将来也许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它们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这就是学习它们这些一生中只能在一两次考试中看到的知识的原因。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韩寒在书中写到的许多东西我都极其不赞同,我认为这种文章容易给一些“无知的少年”造成误导。就在今天,我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在英语课上,一名同学高兴的拿出了日记本,望着我对我说:“我要学习韩寒,不准备学其他学科了》”听后我觉得很好笑。

也许他看了韩寒的那一句话:“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我认为他说这一番话完全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心理。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连物理和化学都不懂,还谈何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况且,到初二学习了物理之后,我对每个事物的认识都发生了改变,应该说思想变得更成熟了。我不再认为只有看似在动的物体才是真正在运动着的,而懂得了运动是相对的;我不再认为听不到的就绝对不是声音,它有可能是超声或次声。如果像韩寒所说的那样只学一年的物理,那看事物还是那么肤浅,谈何立意高深的作文。

他在书中还提到了“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他自然是不赞成的,但我却举双手同意。虽然应试教育限制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但这种方法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科学的,在中国,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提到人才,书中还说到:“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我觉得这句话是相对来说的。在当今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呢?曾经对这个问题作了一次调查,差不多所有人多说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可见,“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了,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这与韩寒所定义的“人才”恰巧相反。

我现在不是在批评韩寒,只是我对一些观点的不赞同,毕竟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致使理解问题的角度与想法也不尽相同。但我还是很佩服韩寒,因为他在这么小的年龄文笔竟然能出奇的好,值得我学习。

我认为,韩寒的观点不适合我们中学生,会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学会分辨是非,不能被一些扭曲思想的东西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