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一度》已经读到一半了,隐隐约约发现韩寒有些狂妄自大,他的眼中瞧不起任何人,除了自己。而且,他还自以为是,总以自己为中心。因此,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他、崇拜他了。
他说自己去逛书店时,发现又有一些平庸、俗气、随流的小毛孩子和老毛孩子出书了。我以为他这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而且在我去书店时,看到了许多好书,像他说的那种书根本没多少本,而他却这样片面的说了。
韩寒说学习一些什么微积分之类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一生中也许只能在一两次考试中看到它。但我却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我们现在学的许多东西在将来也许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它们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这就是学习它们这些一生中只能在一两次考试中看到的知识的原因。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韩寒在书中写到的许多东西我都极其不赞同,我认为这种文章容易给一些“无知的少年”造成误导。就在今天,我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在英语课上,一名同学高兴的拿出了日记本,望着我对我说:“我要学习韩寒,不准备学其他学科了》”听后我觉得很好笑。
也许他看了韩寒的那一句话:“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我认为他说这一番话完全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心理。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连物理和化学都不懂,还谈何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况且,到初二学习了物理之后,我对每个事物的认识都发生了改变,应该说思想变得更成熟了。我不再认为只有看似在动的物体才是真正在运动着的,而懂得了运动是相对的;我不再认为听不到的就绝对不是声音,它有可能是超声或次声。如果像韩寒所说的那样只学一年的物理,那看事物还是那么肤浅,谈何立意高深的作文。
他在书中还提到了“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他自然是不赞成的,但我却举双手同意。虽然应试教育限制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但这种方法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科学的,在中国,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提到人才,书中还说到:“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我觉得这句话是相对来说的。在当今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呢?曾经对这个问题作了一次调查,差不多所有人多说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可见,“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了,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这与韩寒所定义的“人才”恰巧相反。
我现在不是在批评韩寒,只是我对一些观点的不赞同,毕竟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致使理解问题的角度与想法也不尽相同。但我还是很佩服韩寒,因为他在这么小的年龄文笔竟然能出奇的好,值得我学习。
我认为,韩寒的观点不适合我们中学生,会造成误导。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学会分辨是非,不能被一些扭曲思想的东西所蒙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