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个人信息量也都有了相应的增长,从过去仅有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发展到了现在的手机号码、E-mail、QQ、MSN……可是与此同时,你是否拥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是否意识到个人信息也是自己隐私的一部分?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个名叫“海量信息科技网”的网站,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各大银行的用户数据,甚至股民信息等等,这个网站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也极其低廉。笔者看过这则消息后只感觉到背后发凉,我们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赤裸裸的被暴光了出来,却又无能为力,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大学录取通知书刚拿到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推销快递便接踵而至,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相信各位同学也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类似经历。不仅如此,新房刚拿到钥匙,装修公司、房屋中介就跟踪而至;刚买新车,就有人打电话推销保险……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不难看出,是各种大量拥有着我们个人信息的企业在变卖着我们的隐私。
其实,当顾客在表单上填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时,便表明是对企业的一种信任。在道德层面上,企业有保护顾客个人信息的义务,俗话说得好,“顾客就是上帝”,上帝的隐私你怎能随意泄露给他人?而在法律层面上,企业也没有兜售顾客个人信息的权力。正是因为某些企业缺少了企业道德和我国缺少相应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才使得这一现象变得如此猖獗。不过,当某些自认为聪明的企业家“玩弄”了顾客的这种信任时,也就意味着该企业正在流失着数量更为庞大的顾客群,因为顾客会伫立起一个企业的口碑,而口碑往往能够直接的反映出该企业的好与坏。这样的企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丢掉了顾客对它的信任,最终会得不偿失。
当代社会要求企业家有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从事各种捐赠、慈善事业,而兜售顾客个人信息这样的行为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试问,这样的企业还谈何社会责任?
个人信息的泄露,企业固然应当承担着全部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应当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笔者犹记得当年的一部电影,叫做《601个电话》,是根据当时一次真实的明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改编而来,该事件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而当我们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的时候,作为受害者的我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为什么明星隐私的泄露能够引起关注而我们自己隐私的泄露却没有?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缺少一种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由此观之,培养这种意识是势在必行。
个人信息的保护需要“三管齐下”,国家,企业和个人,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能从个人出发,时刻保持着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让自己的隐私谁也动不得!
你们这个报纸还有点意思,我们那个官方性太强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