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ovies


I’ve seen 3 movies in cinemas since I came to New York. The first one was seen at AMC Times Square, and the latter two were in AMC Lincoln Square. AMC is pretty famous, at least famous in New York City. Before I came here I already heard the news that Dalian Wanda Group had acquired the AMC Entertainment Holdings, but I had no idea what the AMC was like. As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AMC says, Wanda is the world’s largest cinema owner now. It sounds pretty funny.

Tickets’ price of movies in New York is cheap, and every movie has the same price, it’s 14 dollars in AMC cinemas. For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 believe most of the universities have special movie passes to sell though I am only sure about NYU and Columbia. The special movie passes belong to different movie theatres. Take AMC as an exampl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ovie passes, the gold one and the silver one. The gold pass charged at 8 dollars, which you can watch any movie you want, including IMAX movies. Nevertheless, the silver one cost 6.5 dollars and with which you can only watch the movies have been released for at least 10 days. My saying tickets’ price in New York is cheap when the counterpart is the one of Beijing. Tickets’ prices are different in Beijing in terms of different movies though, the average price is nearly 14 dollars, and for the IMAX movies, the price even reaches to 25 dollars. It’ll be a luxury of watching a movie in cinema for most of Chinese people.

One of my roommates just got a job of AMC. Thus, from now on I can watch movies for free, what a wonderful life. And a business idea occurred to me, what if I buy tons of gold passes from NYU at 8 dollars and then sell them at the gate of AMC for 10 dollars? I’m pretty sure it must be an illegal business.

The period of each movie in the cinema is fairly short, I think that’s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movies being released. For each movie, you’d better catch the poi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striving for a longer period, or you’ll lose the box office. The industry of US is quite prosperous. And I found that lots of great movies are actually based on books. When we focus on the film industry in China, it is as sucks as the politic industry, or may be worse. Is there any possibility that the sucks publishing industry is one of factors makes the film industry more and more sucks? I believe so.

By the way, the Skyfall is worth watching. When the bird’s-eye view of the night of Shanghai shows, a lot of people were whispering with their fellows. I guess they were a

Marathon in Central Park


Thanks to the Hurricane Sandy, I've been trapped at home for a whole week.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my mood went down to the deepest point, and I could not even watch a movie intently. So I did a crazy thing which I hadn't done for several years. That still didn't comfort me significantly, what was worse, even exacerbated the low mood. In that afternoon, I watched a movie called Detachment, which is very black and gloomy. It talks about the life of a temporary high school teacher, who has some heart shadows during his early life. Students at that high school are the so called problem youths. Pressures from his relative, his students and his own life almost drive him crazy. The teacher is acted by Adrien Brody, who always shows the sentiment of gloom. Whenever I felt depressed, I would watch something more depressed to neutralize the mood. It sounds maybe a little bit awkward, but it worked. At that night, I felt better already.

The 7 train resumed yesterday, though I didn't take it to anywhere. However, I thought it was time to go out to talk to people other than my roommates. I found an activity on the Meetup, running in the Central Park. Actually, the New York City Marathon should've been held today. However, the Hurricane Sandy postponed it. The mayor of New York City just announced i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When I came to the Central Park I saw thousands professional runners there wearing professional runner suit. I didn't know this was because of the marathon or was just a regular view of the Central Park on weekends. Among the crowded people, I finally found the people from the Meetup group.

I bet this is the longest distance I've ever run. What is weird is during the latter trip I hardly felt tired, and I didn't think that was a good sign. During the one-hour run, there were lots of people standing alongside of the road, cheering for the runners though this was not the NYC Marathon. And there were also a lot of people holding cups of water to the runners voluntarily, and some people even supplied fruit and crackers for runners. New Yorkers are warm and kind.


I just finished the book 1984 by George Orwell, I think every Chinese should read at least one book by George Orwell between the 1984 and Animal Farm. 1984 was published in 1949 though, it is like a script of what happen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some scenarios we can even find in this modern society. The next book I’m going to read is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by Agatha Christie, which is a crime fiction. Agatha Christie is recommended by a literature professor I met some time ago. After I searched her name on Google I found out that the famous movie Death on the Nile was written by her.

毕业旅行 • 香港 • 终曲


我们在深圳火车站见到了学长,然后直接从罗湖口岸过关入港,人很多,队伍特别长,我们四个人慢慢地行进。过关之后,我们买了八达通交通卡,坐地铁去上环。香港的这家青旅在山上,公交车根本不通,但是这家青旅有通勤车,接站地在上环,每天固定时间发车。住在这家青旅的几乎都是大陆客,我们后来得知,一般国外的背包客都住在尖沙咀那一带的旅馆,经济划算,关键是地段好。因为通勤车的缘故,我们晚上十点多就要回去,这对于夜生活极其丰富的香港来说简直是难以容忍的,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览兰桂坊的风采。

我们乘坐地铁从罗湖口岸来到了上环,还有很久才会有下一班班车,因此我们决定先吃些饭。通勤车接送点是信德大厦一层,(我竟然在Google Street View上能够真切地看到那里,一种故地重游之感,不得不感叹Google的伟大)于是我们就进了信德大厦里。我们对香港的物价还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不敢冒冒失失就随便进一家店,四个屌丝经过一番详尽的讨论之后,决定去麦当劳。麦当劳的价钱没有比国内贵很多,只是国内现在有超值午餐,一个套餐也就15元左右,如果和这个相比就要贵出许多了。

这家青旅在进行装修,一片狼藉,我们的房间极其简陋,空调还是坏的,卫生间可以用半露天来形容。这里地势很高,在一座山上,放眼望去能够看到维多利亚湾。因为天气太过炎热的问题,我们决定临近傍晚的时候再乘坐通勤车下山进城。这天的行程是铜锣湾和尖沙咀。香港的城市风格比较统一,现代与传统并存,不似上海,泾渭分明。香港的街道很窄,但不显寒酸,给人以井然有序之感。香港的所有东西都很高,写字楼高,居民楼也高,公交巴士也很高,香港其实不小,只是人们集中活动的区域比较小,这里有大片的山,大片的海滩,这里的空气很好,天很蓝。香港的物价有些贵,和美国很接近,最便宜的矿泉水在伍元港币左右,当然,这是挣人民币的大陆人看来是这样的,假如对比当地的薪资标准,生活应该很宽裕。但是香港的房价应该比美国贵一些,其实我并没有做过仔细地调查,所以就不在这里胡言乱语了。在铜锣湾这边的街边茶餐厅,一般一个比较便宜的套餐需要40元港币左右,所谓套餐就是送一杯奶茶。不过别说,这里随便一家茶餐厅的奶茶都特别好喝,茶味比较浓厚,是我喜欢的类型。

铜锣湾熙熙攘攘,各种商铺,尤其是药铺,还有汇率兑换铺,随处可见。中环是摩天大楼的集结地,而它的对岸便是著名的尖沙咀,有轮渡可以从中环到尖沙咀,使用八达通就可以。星光大道就在尖沙咀这边,各路明星的签名手印镶嵌在地上。从这边向对岸望去,中环的摩天大厦好不壮观,尽显「东方之珠」的神韵。


第二天我们去了香港迪斯尼,很小,不刺激,连一个360度旋转的过山车都没有,着实令我失望。晚上从迪斯尼回到市区,我和学长两个人坐双层大巴从尖沙咀到旺角。旺角这边有一条街很出名,叫「女人街」,这条街非常有特色,马路从中央被分成左右两边,每一边都是一个个摊贩,一路排开,每一个摊贩都被一个大棚子分隔并遮挡起来,棚子很高,所以货物可以摆到很高,访街的游人便沿着中轴线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观望两边摊铺的光景,有吸引自己的便走进棚子里瞧个究竟。同样,因为通勤车时间的缘故,我和学长没能多逛,赶在10点前变往回走。我们俩从旺角沿着弥敦道一路往南走到尖沙咀,沿途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弥敦道两边尽是各种百货商场,每一家都生意兴隆,当我沿着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南端的第五大道一直走到纽约大学这五十多个街之后有过相同的感受,繁华。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观景阳台能够看到美国某一艘航空母舰停靠在维多利亚湾之中,周围还有几艘护航舰,住在青旅里的一个傻逼哥们异常兴奋,这哥们吹了两晚上牛逼。我们四个人坐着通勤车到了上环,然后乘地铁到了中环,是告别的时刻了。学长和王老板计划跟梓涵一起去潮州继续玩,而我则是直接在这里起飞回北京。「好好享受人生!」这是王老板临分别时对我说的。其实我和他们三个人在大学前三年中并没有很熟悉,只是大四这一年开始渐渐相处,在我和他们一一道别之后转过身的那一刹那,眼泪便不知为什么直接流了出来,一直到我坐上机场快线的时候情绪也没有平稳下来。这泪水中有分别,但我觉得更是因为我将独自一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行进,尽管行进的距离仅仅是从中环到机场。

一个人走在香港赤腊角机场,第一次有一种自己和整个大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我和这里的人们语言不通,文化也不尽相同,这不禁让我担心起一个月之后的处境,同样是孤身一人,在一个文化背景相差更大的地方,而语言能力刚刚够基本交流的程度,尽量让自己不去想这些烦心的事情。到南航的窗口办理登机手续,想要一个靠窗的位置,把港澳通行证交给服务人员,她在电脑上操作很久,又拨打了一通电话,说的是粤语,我听不懂,第一次坐国际航班,(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香港到大陆航班的名称,姑且称其为国际航班吧,因为这是我能够想到最合理的称呼。)我不知道会出怎样的问题。她放下电话对我说,「对不起先生,经济舱已经没有靠窗的位置,但是我们在商务舱为您找到了一个靠窗的座位,祝您旅途愉快。」其实你没有必要向我道歉的,我欣然接受商务舱,是的,A380的商务舱。

在机场的麦当劳买了个汉堡,还剩下几块港币,正好看到这里有邮政系统,为自己挑选了一张明信片,邮寄回家。登机的时候,因为我是商务舱,不用排经济舱长长的队伍,直接大摇大摆的走进登机口,A380是两层,商务舱在第二层。当我走进机舱里的时候惊呆了,我的座位是靠近右侧舷窗,自己一个人的座位,右手边有两个小储藏箱,可以装一些随身用品,左手边是操纵座椅的各种按钮,以及很灵活的折叠桌板,脚下有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边有事先准备好的毛毯,座椅能够180度平躺,并且腿部不用蜷缩着,面前是一个触摸显示屏,电影资源很多。我不想下飞机了。

飞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不怎么蓝的天空,熟悉的机场大巴,北京,我回来了。

在北京的这几天我住在张腾家里,本来想在北京多待几日,和久违的朋友们叙叙旧。可我发现,大学毕业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没有人有闲暇的时间能够陪我坐下来,聊聊天。我只在北京待了一整天,把银行卡注销掉,把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卡推掉,拿回100元钱押金,本来想把交通卡也给退掉的,可是去注销点一看,队伍至少有五六十人,轮到我不知道几时几分了,也罢,留着吧,以后来北京的机会多得是,好歹也算是我第二故乡,这座拥有我四年记忆的城市。傍晚,我重新回到学校,因为校庆的缘故,学校还在大规模整修,操场北侧的花坛修葺一新,但是其他大多数地方都是在建设中的状态。本想在科研楼二层的教室里坐着看会书,可是却不争气地睡着了。又一次走在学校的主马路上,又一次路过学16楼,抬头望望,只不过是一栋毫无生气的小楼,又一次经过游泳馆、学术交流中心,又一次看到禾地餐厅,以及还在整修的海淀实验三小。从学校小北门走出来的那一刻,我便开始怀念大学的时光,尽管不是那么精彩,并充满了颓废,可那毕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我的青春。

现在是美国东部时间10月30日晚上八点三十分整,由于Hurricane Sandy登陆纽约的缘故,昨天和今天的课程全部取消,而我也基本上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天,幸而有将整个毕业旅行游记完成的机会。整篇游记好似一篇流水账,其本意只是为了多年之后能够给我些许回忆,因此,流水也罢了。

毕业旅行 • 广州 • 深圳


从厦门到广州我是第一次坐软卧车厢,车厢里四张床,我和梓涵在上铺,我的下铺是一对母女俩。不喜欢坐火车,睡觉不踏实,卫生间不习惯,即使是软卧也没有好很多。

梓涵的老爸在广州工作,他就势住在那里,而我则要一个人在这个满嘴讲粤语的城打发一天的时间。住处还挺容易便找到,广州的这家青旅环境相当好,落地大窗正对着江,设施也都很齐备,只是六人一间,但是房间还算大,我这间屋子里除了我和另外一个中国人外都是老外。

想知道我在广州这一天有多无聊?我花费了一个多个小时就为了找个网吧上网。在这里的唯一收获是中午吃的一个鲜虾云吞面,十来块,味道相当鲜美,尤其是那弹性十足的虾仁云吞,配上细细的面条,最后肯定一滴汤水也不会剩下的。广州其实只是一个中转站,本想直接略过到深圳入关香港,可是觉得既然来到这么远的南边理所当然应该感受一下中国三大城市之一广州的风范。不过这也和自己在来到这里之前没有做足功课有关,在去往其他城市之前我会大致浏览一下马蜂窝上的城市攻略,然后做出一个大致的行程计划。而来广州之前,我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本来想找一个当地的大学校友,可是也只是吃了顿午饭便说再见了。

刚一到广州站的时候我便把第二天到深圳的火车票也一并买了,早晨就走,而梓涵买的是傍晚的,王老板第二天傍晚也会从台州到深圳,而学长则是后天早晨直接到深圳,然后我们一起过关去Hong Kong。

到深圳的这天早晨下起了大雨,深圳很新,地铁是新的,道路是新的,楼房也是新的。其实来深圳之前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个深圳的学妹,她是一个地方主义极强的人,觉得北京和深圳反差太大。我也有过她那样的想法,我也经历过她的年纪,我只能说,还太年轻。但这似乎又不是一个年龄的问题,很多人即使到了很大的年纪,仍然是一个狭隘地方主义者,所以这应该是世界观不同的问题。

深圳的这家青旅在一个创意园区里,环境非常好,绿树成荫,建筑的设计都很用心,而且人不多,很清净。但是的确很难找到。来到这已经中午了,在对面的茶餐厅吃了午饭,走的时候还忘记付钱,被服务员追出来要账,我连道对不起。天是阴的,不确定会不会继续下雨,再加上我对深圳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兴趣,遂决定在房间里歇一下午,傍晚去深圳火车站和梓涵还有王老板汇合。

三个人相见竟有一种久未相逢的感觉,我们把迪斯尼的门票在这里买了,因为比在迪斯尼买便宜许多,然后找了个地方吃点饭便回去了。当天晚上我得知档案和户口有些手续需要办理,再加上出来半个月过后稍感疲惫,我犹豫不决是从香港直接回北京还是按照原计划从香港去澳门,然后去珠海,最后从珠海回到广州坐火车回北京。第二天一大早,也不知道我是抽了什么风,一个人跑到楼下用青旅的电脑把从香港到北京的机票买好了,只一千多一点点,南航,最为关键的是,订完票的一瞬间我发现承运飞机竟然是空客A380,当时的我已经不能用言语形容有多兴奋了。王老板和梓涵已经收拾好东西在房间里等我,订完机票之后我匆忙地把行李收拾一番,提着便走。

毕业旅行 • 厦门


从台州到厦门没有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路上,看着窗外开始出现热带地区所独有的椰子树,我便知道距离厦门已经不远了。到了厦门的时候是傍晚,在厦门火车站简单地吃了晚饭,便找公交汽车去曾厝垵,我们要住的客栈所在地。停靠厦门火车站的公交车很多,但是非常令人疑惑,我们找了好久站牌都没有找到,打听了几个当地人也是众说纷纭。还好,我们走了大概一站地的距离终于找到了要乘的公交车。人很多,是下班高峰期的缘故,学生们也刚好放学,因此车里很拥挤。沿途看着窗外,厦门的街道并不宽敞,但很精致,马路有明显的上下坡,大概厦门也是一个丘陵地区。公交车的后半程是沿着海岸线走的,左边是高地,右边是海滩和大海,马路两边皆是椰子树,中央是铁树一样的植物将左右车道分隔开来。公交车经过厦门大学,远远地看去非常美,带有淡淡中国风屋顶的红色建筑在这片蓝蓝的天空下显得异常恬静,诺大的操场勾起我所有有关于校园,以及年少时候读过的青春故事的回忆。曾厝垵到了。

曾厝垵就在海滩旁,距离厦门大学也不远,因为有海的缘故,厦门要比之前走过的江南城市凉爽的多,尽管纬度要比它们低许多。街边有卖芒果的摊贩,芒果有黄色和青色的,虽然听说过厦门的青芒很好吃,但我实在不敢保准这绿绿的东西会很甜,因此还是买了一个黄色的和一个青色的,突然想到了对冲基金,这算是把风险降低到最小么?梓涵自从离开台州之后身体就一直不舒服,说是感冒,喝了几小瓶藿香正气合剂之后仍不见效。我们俩住的房间在客栈的最顶层,四周是简易房板,而不是墙,尽管电视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不免觉得有些简陋。之前我们俩住的所有地方都是单人床,分开睡,但是因为这家客栈只有大床房间,而曾厝垵附近的客栈又所剩不多,所以我们便订下了这个房间。放下东西之后我们都洗了个澡,然后去海边散步。


太阳并没有完全落下,因此在天边的地方能够看到余晖,天很蓝,空气很好,带着海的味道,许久没有闻到这样的味道了。沿着海岸线有一条长长的木栈道,我们俩走在上边,看着周围一对对情侣,不免纷纷叹气。这样的风景是要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来看的,这样的木栈道是要和心爱的人一起踏的,厦门是要和心爱的人一起来的。我们走到很晚,走到很远,然后重新往回走。回到住处又冲了一个凉,然后便睡下了,明天还要去鼓浪屿的。

是因为要来鼓浪屿我才知道原来鼓浪屿是一个小岛,看了有关于它的介绍,岛上没有汽车,它与钢琴的渊源,岛上的美食……正是期望越大,失望便也成倍的放大。怎么说呢,鼓浪屿,也就还好。纷繁而又熟悉的创意小店,让我时常分不清这里究竟是南锣鼓巷,还是西塘,亦或是鼓浪屿。来来往往的游客将一切地道的习惯和风俗遮掩了起来。因为梓涵身体的不适,再加上我对这里的不留恋,我们下午便乘坐轮渡回到厦门本岛。梓涵比前一天病的更加严重,回到客栈他就躺下了,我只好一个人出来走走,哪?海边。一个人走在海滩上,更加落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望着远处大海对岸灯火点缀的鼓浪屿,感觉仿佛和自己白天去过的地方完全是两个世界一般,一种陌生感,归属感的缺失,以及寂寞和孤独感此时达到最大值,我坐在长椅上,静静地望着大海,海浪一个接着一个,除了海浪的声音,还有人们的熙熙攘攘。我拿出手机,迫不及待的想要和精神在一个时空的朋友们说上哪怕一句话,让我确定自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尽管我的存在在这片物理时空中显得异常突兀。夜深了,我坐在这里无济于事,孤独与寂寞仍旧侵蚀着我的整个身体。回到房间,灯是关着的,梓涵还在睡觉,我想今晚注定将是难熬的一晚。


冲凉,想洗去一天的疲惫,尽量让自己放松下来,到一半,灯灭了,停电。卫生间里有一扇窗子,不至于让我像盲人一样不知所措,但也草草了事。其实没电带来最大的问题是空调停用,我只要把窗子打开,微风吹过,倒也不觉得闷热,可仅仅过了一会儿,我的身上便被蚊子咬得体无完肤。就这样,刚刚要睡着,身上不知道哪里便突然奇痒无比,用手去抓痒,顺手拿起遥控器看看电力有没有恢复,然后带着失望继续尝试睡着。几乎一夜未眠,这是这次旅途中最痛苦的一个夜晚。

毕业旅行 • 台州


台州是宋景和刀郎的家乡,说起来这事挺玄妙,我在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里最多是来自台州这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城市,而不是大连,也不是北京。台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北邻宁波,南连温州。这里的特产,我觉得是杨梅,刚把杨梅这两个字敲进屏幕中,我便止不住开始口水四溢了,来了台州我才真正晓得「望梅止渴」这个典故不是空穴来风。

当我们五个人走下火车踏上台州的土地时,瞬时心灰意冷,但是身体熟了。这里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太阳直晒下来让我有一种处在大气层之外的感觉。除了刀郎,在台州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四个人都要住在宋景家。台州的居民楼很有特色,一栋楼有几个门洞,每一个门洞只一个住户,一般是四五层,每一层有两个房间加一个卫生间。至少这是宋景家的格局,相当霸气。我们到家里的时候正是中午,天气很热,根本没什么食欲吃饭,这个时候宋景的奶奶从冰箱里拿出一大盘冰冻杨梅,其实早些时候宋景和刀郎便经常提起家乡的杨梅,当时我有些不以为意,想当然的以为杨梅能够好吃到哪样。当我拿起一颗杨梅塞到嘴里的时候,那种无法抑制的幸福感顿时侵满全身。杨梅是台州人夏季可口的解暑良药,我们去刀郎家里的时候,同样被招待以几大盘杨梅,我和王老板已经嗨到不能自已的地步。台州的另一美食是麻辣小龙虾,鲜美的小龙虾又麻又辣,虽然我很容易冒汗,但是根本顾不得那么多了,吃吧!


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台州这个地方,我人生中两个重要的时刻,大多数人一生都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便发生在这里。这要从去刀郎姥姥家那天说起。天气依旧很热,我们经历了公交车、渡轮、三轮车和黑面的之后终于到了刀郎的姥姥家,到了这里已经快变成人干了。刀郎说家附近有一个火山景区,山上还有一片湖可以游泳,于是这片湖便成为了我们朝拜的圣地。吃过午饭之后,我们五个人还有刀郎的大伯一同往山上走,这的确是个景区,因为还要收门票,但是当地人可以免费进入。路过的景物并没有多加注意,毕竟我们的朝圣地是那一湾湖水。那天我穿着一件背心,到了晚上的时候身上已经投影出了一件背心的影像。

到了,我们终于到了朝圣地。这里很美,有一湾天然形成的湖水,湖的一侧是高高的断臂,从上边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水源,在湖的另一侧水往山下流淌,这湖水是活水。起初,我们五个人互相推脱,谁都不肯第一个进去,尽管我们试了一下水温,暖暖的,很舒服。刀郎最先脱去衣服,但是留下了一条内裤,跳进了水池。记不清是谁第一个敢于一丝不挂的,总之一个组织里一定需要一名先驱者,确定方向,做好示范工作,然后其他组员纷纷效仿,最终所有人都一丝不挂地跳进了水池,当然,除了刀郎的大伯。


五个人很兴奋,一方面是因为地大的游泳馆,自从学校去年10月份开放游泳馆以来,我们这五个人都算是那里的常客,游泳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四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重回水中徜徉,我们回忆起了昔日熟悉的生活。另一方面,在这空旷的野外,在真正的大自然中,我们一丝不挂地融入其中,这种经历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在水中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是属于大自然的,那种无拘无束,好像偷食禁果一般的个人解放让我们每个人都沉醉其中。刀郎的大伯给我们拍了一些照片,在水中的,因为大伯对数码相机并不熟悉,所以照片的效果不很理想。也罢,影像的记录在感受的记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很想在水中多呆一会,直到太阳下山,他们也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走了,好像在内心深处中,有一种「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的呼唤。我们明明可以在这里直到夕阳西下,可我们还是走了,恋恋不舍。


晚上在一家大排档点了几个菜,海鲜居多,鱼、小龙虾还有螺蛳。梓涵是一个表面较为顺从,其实内心倔强无比的人,在这次旅途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晚饭要不要喝酒这件事情一度令气氛变得有些尴尬。因为白天奔波了一整天,尽管午饭吃得很饱,我们到大排档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肚子饿得很,最终痛快的大吃了一顿。

刀郎晚上去女朋友那里睡,我们三个人和宋景一起回家。吃过晚饭时间还早,于是我们在附近走走散步,到了台州学院。学校里空空荡荡,因为是假期,我们六个人坐在一个小广场上,百无聊赖,一人拿着一个手机,虽然和朋友们在一起,但我们似乎更愿意与看不到的朋友交流。放下手机,我旁边坐着王老板,我们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我们的话题峰回路转,不一会便聚焦到了「裸奔」上面来。王老板想裸奔,我也想,这从我们俩互相激将对方的言辞中能够明显看得出来。「脱啊你!」王老板继续主动向我进行攻击,他把上衣脱掉,打着赤膊,接着要脱下自己的短裤,于是我也干脆脱下短裤,以及背心。只穿着内裤的我们两个人相视着,僵持着。其他四个人乐呵地看着我们俩,我拖着王老板到一小片树丛中,互相约定脱了内裤一起跑,于是我们就这样做了,我们俩从小树丛中跑到台州学院的主马路上,手里拿着刚刚脱下的内裤,一路狂奔着,当时的心情就好像是被困在笼中几十年之后终于能够展翅高飞一般,兴奋,刺激,溢于言表。我们俩顺着主马路跑到了图书馆门口,远处一个人朝我们的方向走来,我和王老板一个急转弯又跑回了小树丛中,匆匆穿上手里一直拿着的内裤,然后回到小广场上,把衣服和短裤套在身上。目睹了全部过程的刀郎等四人对我和王老板的举动敬佩不已,只差顶礼膜拜了。


台州在我的记忆中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裸」。因此,我很愿意给它起一个别称,「裸城」。在台州的这几天,最需要感谢的便是宋景的家人了,我们住在他家不说,每天早晨来到餐厅,都会有一大桌子丰盛的早餐等着我们,还有宋景热心的奶奶和爷爷,时常叮嘱着我们,问寒问暖。我和梓涵要继续赶路了,和宋景、刀郎、刀婆还有几天以后要在深圳相会的王老板道了别,便踏上征途。

毕业旅行 • 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整个城市被河流所贯穿,渔人撑着长篙的景象在这里并不新鲜,是真正的江南水乡。而杭州则不然。说起杭州,我脑中最先浮现的一定是西湖,并伴着这样一幅画面,一男一女穿着古式的衣服,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两人面对而站,在一座拱形石桥之上,互撑着一把江南所独有的油纸伞。我的这一印象一定是来自于许仙与白素贞的传说故事,这两个人所赋予杭州的即使是24小时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滚动播出城市广告所不能比的。


我们来的这天天很阴,南方所独有的闷热天气让我喘不过气。西湖美景可能真的仅仅出现在三月天,春雨之时。对西湖的期望很大,因此当我看到仅仅一大湾水横在杭州城市的中央时,不免有些许失望。但是西湖边的南山路,也就是我们住的青年旅社的地方给我的感觉很棒,车子不多,道路不宽,游人不多,两边的行道树郁郁葱葱,宁静致远之感油然而生,让浮躁的心瞬时沉了下来。

说西湖不美是不公道的,尤其当我站在南山路这边的西湖边,远眺对面的青葱山林,整座山峰映照在西湖之上;走在曲径的小路上,虫鸣鸟叫;踏在苏堤上,左右环视,均是如镜般的大片湖水……西湖,还是美的,只是没有如仙境,没有像天堂。杭州有水,杭州因此拥有了灵性。这里的人们热心,不急躁,这座城市拥有动人的传说,和道不尽的文化历史。杭州的生活节奏适合度假,只是夏日的高温又让人望而却步。走了这么久的路,逛了这么多城市之后,假期在家中生活了一个多月,感觉大连真的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城市,只是近些年来它的发展建设甚是不尽如人意。本来是要说杭州的,怎么主题又跑到了表扬自己的家乡。


在杭州的青年旅社是第一次和外国人同居一室,我和好友两人加上另外两个老外。刚一进门,「Hey, what’s up!」便让我不知所措。即使是来了美国一个多月之后,有外国哥们向我说「What’s up!」的时候我依旧手足无措的僵立在原地。我记得那天晚上是我说英语最多时间的一次了,紧张之余多少有些小兴奋,而且发现老外和国人的生活习惯等的确差别很大,他们晚上都会去酒吧逛上一阵然后在午夜之后回来睡觉。

杭州火车站,我和梓涵终于和久未见面的宋景、王老板和刀郎重逢。下一站,台州。

毕业旅行 • 西塘


从上海到西塘乘坐的是客车,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长途客车。假如之前没有去过苏州,我会被西塘的小桥、流水和人家的风景惊艳到,但因为之前在苏州的山塘街已经有所铺垫,所以刚一进入古镇的时候,面对着这样精致的风景,我还能够很从容和淡定。当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气太过炎热,只能在擦汗之余忙里偷闲看看风景。在照片中观赏山山水水和亲临其境地观赏截然不同,前者是在拥有中央空调的展览馆中静静地注视,然后转身到下一幅作品;而后者则是脚踏齐膝的野草,可能还得忍受蚊虫的叮咬,顶着照片中看似温和而实际却灼人的烈日,衣服已经湿透,但是这里可以运用多重感官,鸟鸣,古屋腐朽的味道,河水的清凉,以及360度全方位3D风景。有的时候想想,人类真是奇怪得很,宁愿到电影院中戴上3D眼镜去观赏所谓的立体效果电影,而不愿亲自走到大自然中去切切实实地感受这个立体的世界。


西塘比我想象中小许多,我以为的江南水乡起码会有一个北京城那样大,河道如经脉一般通络各处,而实际上它也不过两三个大悦城的大小。「西塘」这个名字取的真美,发现那些名字中带有方向字眼的地名都很美,究其原因是这些地方与其他大多数的地方所处方位必然不同,不然不会用方向词来描述它,而一旦方位具有独特性,那么景色必定也是独特的,比如「西藏」,「云南」,还有「海南」。

因为西塘比较小,我只是在傍晚的时候才从住处出来,走走逛逛。很好奇那些一来便住上三五天的旅行者,在一些概念小店中,会有一些小册子,供人们写写画画,我看到许多人留言说这是自己第几次来到西塘,对这个地方有多么留恋等等。实在没有办法体会他们的心境,不过我倒真是充满好奇,西塘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他们如此痴迷,而他们又是来寄托什么的?酒吧一条街似乎成为了每一个文艺景点的经典配置,西塘,丽江,你知道么?就连凤凰都有酒吧街了。


现在是2012年10月7日,我在纽约,继续完成这早该完成的游记。

毕业旅行 • 上海


驶往上海的火车缓缓到达,上海的天气同样不尽如人意,阴云,再加上雾气,那些摩天大楼还有地标建筑明珠塔统统看不见全身,时而下起些小雨,犯不上撑伞的小雨。空气潮湿的很,黄浦江的作用很明显。上海是一座光鲜与鄙陋并存的城市,而且两极分化得很鲜明,在这一点上,北京就做得很好,可谓表里如一,整个城市即透露着粗犷与不羁,即使是国贸CBD一带同样没有像上海陆家嘴那般奢华壮丽,北京,就很朴实,很务实,哦,天呐,我已经爱上了北京。

这一次,我终于见识到了众口铄金的上海人排外的精神风貌了,卖报的师傅,头也不抬的以一句急促的「不知道」回答了我的问题,地铁上不断和陌生人用上海话搭讪攀谈的老人家,用上海话问我车子到了哪一站,我用普通话告诉他说「南京东路」之后,他扭过头去用上海话继续问懂得上海话的其他人,而我又怎敢奢求一句「谢谢」。


夜晚,外滩还是很美的,一条长长的沿江长廊,江的这一侧是一栋栋在聚光灯映照之下泛着暖光的欧式建筑,它们现在基本都被用作了银行,以及奢侈品店,每到一刻钟的整点时,钟楼「噹噹噹」的响声别有一番情致,只是「东方红」的旋律和这里所有一切的景物极其不般配。江的那一侧便是陆家嘴,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和身后的精致小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雾气缭绕,上海明珠塔仍旧发出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这一江两岸的景色,便是「大上海」这个响亮名称最好的诠释。我驻足在观景长廊上,只是静静地看着,这里的繁华、现代与恢弘,几分钟之后便再与我无关。

南京路步行街的长度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每次以为到了尽头的时候,又会发现前边还有路,一排排商场,一群群人,一个个小贩,让我不觉感慨,这才是商业街的样子。相比较而言,王府井也逊色多了,更不要说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异常繁华的青泥洼步行街了。


旅行的意义有很多,对我来说,上海让这意义又多了一层。每每在电视中看到外滩的风景,我都会留意观赏一番,但始终无法在脑中产生出一个具象来,比如方位感。但是当我经历过这些之后,再一次在媒体中看到明珠塔的时候,我能够在脑海中清晰的产生出一幅画面,不仅仅是眼前的明珠塔,还有身后的欧式洋房,以及身边的人群,画面中的明珠塔变得更加具象。

这篇日志是跨越很多天写的,基本上每天在叙述一个城市。上了大学之后变得越发懒惰,时常一个学期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东西。在这次旅途中,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给自己寄去一张明信片。其他所有城市的明信片我都收到了,唯独西塘,石沉大海。

毕业旅行 • 启程 • 苏州


从毕业旅行结束到今天,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回到家的第一周,基本都消耗在了医院,大舅住院,家人白天都忙于工作,而由我来看护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与葛璎慧两年没有相见了,而这个假期着实是有空便要在一起,她还是两年前的样子,但比初中时的她成熟了许多,喜欢卖萌,善于撒娇,诚实,正直,还很漂亮,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异常舒服。高中的好友里,好像除了老陈之外,其他人都要飘荡于异国的土地。

简述了假期的感受之后,重新回到毕业旅行的话题。

6月26日是极其匆忙的一天,前一天晚上把旅行用不到的行李都寄存到了张腾家,可是这天早晨才发现自己的港澳通行证一并放在了那里。中午我们几个还在学校里的人一起去巫山烤全鱼吃了顿饭,之后去华联买了些旅行中要用到的东西,然后便去张腾的公司拿港澳通行证,回到学校已经不早了。紧张地收拾着背包,走到楼下,发现自己还有一双袜子没有带上,折返,到了游泳馆,又想到忘记了青年旅行手册,第二次折返。经过这两次折腾,之前洗的澡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还好,我和梓涵终于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在去往苏州的火车上发生了一件特别巧合的事情。我和梓涵的车票虽然是连号,但却是在两个不同的包厢里,于是我俩就在走廊里坐着聊天。这时候一张熟悉的面孔走了过来,是我们这一届的一个哥们(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我们都住在一个宿舍楼里,平时在学校里经常擦肩而过,他就是苏州人。在火车上,我们三个人,和一个无锡九零后富二代女孩,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热血青年,谈到很晚,但我担心第二天会太过疲惫,最先回到包厢里去睡觉。


这次旅行的每一天都是我去过的最南方的城市。从火车站出来,天便下起了小雨,我们俩一路走到拙政园。苏州园林的确和北京皇家园林大不一样,少了一分恢弘,多了一丝静谧,尤其是在这雨中,当我路过一间茶楼,里边吴侬的评弹歌声拖住了我的脚步,那穿着旗袍的女子,精致可人儿,茶楼的屋檐角滴落着雨滴,靠近屋顶的白色墙壁上泛着黑,应是雨霉,却好像是匠人精心地装饰,自然而得体,评弹细软而婉转,真就好似江南的魂,没了它,园林仅是一片陈朽了的荒地,有了它,园林也便有了魂魄和律动,穿越回了几千年前,我仿佛看到了一名老先生,坐在亭阁的木桌前,静视着窗外随着微风摇摆的雨中的竹子,偶尔有几声鸟鸣,他们大概不会去刻意享受这在我看来异常美妙的时刻,毕竟于他们来说,这不过是普通的一刻罢了。在喧嚣的都市中生活久了,突然碰上这样的景致,任谁也会有隐居于此的冲动。


我们住的地方在山塘街,当我初到这里的时候几乎愣住了,因为它太美了,这样的感慨丝毫不夸张,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江南水乡」的容貌。站在桥上,从脚下一直到目力所及之处是一条河,河两旁皆是斜顶白墙的栋栋房屋,左侧房屋与河相邻,没有人行的步道,从房屋延伸出来的楼梯甚至直通河里,而右侧的河岸和房屋之间则有一排人行步道,走在其上能够真切地看到河中的每一个波纹。河岸边停靠着许多船只,掌舵人站在其上,撑着竹篙。右侧人行步道上被各个餐馆和酒吧摆放着木桌和木椅,坐在这里,喝一杯啤酒,吹着微风,左手依靠着河岸的木栅栏,看着掌船人忙碌的身影,煞是惬意,逍遥。


苏州的老城区是建在纷繁交错的河中,它因有了水而沾染上了灵性。

产品经理的思考


这几天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一名清华美院博士在一档找工作的节目中给在座各位老板公司的产品找问题,因其对各个公司的产品都有所了解,并且都有自己的意见,被冠以「博学」的名头。其实,他只是做了一名产品经理的本职工作,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台下充分的准备,以及对生活细节敏锐的把握。

在去百度实习之前,我对产品经理的工作可谓充满了渴望,「灵感的迸溅」,「激烈的讨论」,「紧张的头脑风暴」,这些是我当时给产品经理打下的标签。在百度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似乎这个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为什么?因为我不爱这个产品。我在很早的时候便接触到百度贴吧,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我做过贴吧吧主,高中三年长期活跃于学校的贴吧中,但是当我上了大学之后,我几乎再也没有使用过百度贴吧了,直到去百度面试之前。尽管这样,在贴吧产品组中我仍旧算得上是对它比较熟悉的人,是的,贴吧研发部的产品设计师们并不十分了解贴吧,他们的电脑整日挂着微博,发着永不休止的Email,我甚至可以和你打赌,这些产品设计师对微软Office Outlook的了解甚于对贴吧的了解,一些最为基本的贴吧使用问题有时会出现在工作组的即时聊天群当中,在我初次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略微感到震惊,但是看到其他人一本正经的回答便知道他们并不是在开玩笑以此娱乐大家。贴吧准备上架的新版本与旧版本的风格相差极大,它正在逐渐脱离贴吧最本源最能够吸引用户的特点,简单,简洁,简约,这些是贴吧最为珍贵的属性,但是这些产品设计师们并没有使用过多久贴吧,他们不了解贴吧的优势,他们不知道活跃用户的使用喜好,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个产品,只是觉得一个酷炫的界面(相信我,新版贴吧并没有酷炫的感觉)便能够挽留住用户。不仅仅是贴吧的界面,它的后台逐渐变得臃肿起来,i贴吧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清楚它的逻辑,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找不到回到贴吧未登录状态下主界面的入口,还有百度那条长长的产品线,它们的界限并不清朗,百度贴吧和百度空间之间朦胧的边界线有时让我抓狂。工作的这两个月中我很痛苦,因为我逐渐讨厌起这个我曾经深爱过的产品,我几乎看到了它不久之后衰落的容貌,尽管贴吧的PV值是在逐步上升。这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三体」中的失败主义者,亦或称为逃亡主义者。于是,我离开了,掺杂着各种原因。

我始终认为产品经理才是一个公司最佳的CEO候选人。仅仅是从身边这些搞技术的同学的身上我便能够看到,他们与生俱来的那种「技术崇拜」情感极其难以撼动,他们不考虑用户体验,甚至鄙视产品经理,觉得这只是一群卖弄想法吃软饭的没有技术的可有可无的人群。记得当初很多人问过我产品经理究竟是做什么的,我说产品经理是决策一个产品未来方向的职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功能的世界了,人们更加注重体验。

充分的准备是那位清华美院博士成功的秘诀,他在上台之前将所有在座老板公司的产品使用了一番,当然,如果没有对事物敏锐的嗅觉,即使准备再久也积攒不了多少干货,这似乎就是美国教育一直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了。在去百度面试之前,我将百度所有主流产品一一使用了一番,甚至包括几个Android客户端产品,细心找出使用的不便及不合理之处,提出解决或者优化方案,平均对每个产品提出三处自己的看法,并记录在本子上,时刻翻看,以期在面试的时候能够侃侃道来。

夜空中最亮的星


假如在一个快速问答的活动中问我「大学期间最让我后悔的事情」,我应该会瞬时想到两件事。其一是读书甚少,其二是断断续续的博客。

假如还是在这个快速问答活动中,问我「高三期间最让我满意的事情」,我一定只能想到一件事情,每周一篇从未断过并且时而出现番外篇的博客。

记忆力是个十分不靠谱的东西,多少次看着以前的日志和微博好像面对着另外一个人生活的过往一样,陌生。

点开从未访问过的朋友的个人空间,一篇一篇日志看过来,既觉诧异,又觉好笑。数字世界似乎比真实世界要悲情许多,人们喜欢把烦恼写下,看看那一段一段充满忧郁的文字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多年以前读到的诗句,是表达文艺青年无故蛋疼的意思,而今,也只能怀念那段蛋疼的时光了。之所以认为数字世界比真实世界悲情,是因为人们在真实的社交生活当中习惯于将自己真实的想法稍加掩饰,而到了网络中则大笔一挥将内心的苦闷一道诉说了出来。这是在躲避目光的接触么?

诧异来源于不了解,来源于不够铁,而可笑则产生于自己那幼稚的以为,以为笑脸下的内心也是在微笑。又是多年以前,看到一句话,「每个人总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有秘密的人」,推而广之,每个人总以为只有自己在悲伤,每个人总以为只有自己承担来自于生活的压力最多,每个人总以为只有自己才有烦心事儿。这一切都源于每个人都太自以为是了。

最近对于博客的定位有些摇摆,不知道是将它定位为对事件的评论还是对生活的陈述。不同的定位似乎决定了博客的更新频率以及,深度?这个真不好说,我觉得任何事件假如由我来进行评论分析,那会将它的深度拖到和生活陈述一个海拔高度。既然如此,那似乎并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吧。

昨天在优衣库买了件短T和短裤,感冒仍旧没有好转,指导老师发来邮件通知论文交稿日期,回大连第一件事情是去看牙医。爱上了一首歌,「夜空中最亮的星」,来自于逃跑计划,这么多年来,这是唯一一首能够让我舍得在iTunes上花钱购买的单曲,但是既然我没有苹果公司旗下的任何产品,这样信誓旦旦的唯一似乎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热浪中的眩晕感


感冒了,是的,就在北京的温度突然间升到30+度的第二天,我又一次感冒了。其实两周之前我便感冒了,但是经过细心地调养已经即将痊愈,不知怎么搞的,今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咽了一下口水,发现扁桃体隐隐作痛,我知道感冒它并没有弃我而去,同时我明白了我的「自然疗法」是行不通的,晚饭之前向大宝要了几粒药丸,不知道这个几个胶囊有没有铬超标。

夏天感冒是一件超级爽快的事情,至于爽感度,那就要看对于感冒这件事情领悟的深刻程度了。天气火热,我说过了,今天最高温度32度,而且还是多云,这就决定了天气不仅热,而且闷。额头热,不知道是因为由外而内的热传导还是由内而外的热传导效应,不论过程,结果是一致的,额头热。鼻子塞,闻不到一切味道,可是这个堵塞却抵挡不住鼻涕的横流,看来这是一个单向堵塞,阻隔从外部企图进入鼻腔内部的空气分子,放行鼻腔中的鼻涕使其流出鼻孔。喉咙里时刻积蓄着黏痰,我十分不想打出这两个字,因为它们读起来着实令人觉得恶心,但我却找不到更合适的更高雅的字眼来替换掉它,是的,黏痰,那感觉就像是五月的北京的街道上的落满了杨絮的水洼,显得突兀,产生一种不适感。全身酸软,像栓了线的木偶,任人摆布,无力回击,我行走缓慢,有如时下比较火热的美剧「行尸走肉」。间歇性地清清嗓子,路过的行人回过头来看着我好像刚才那个声音是熟人见面的一声问候一般,我却不能够摆出一张「你丫自作多情」的丑恶嘴脸。擤了一天鼻涕之后的眩晕感直逼吃过许多个海螺脑子的感觉,恍惚,只差看人出现多个身影。冒汗,是天气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于擤鼻涕过程中的全力运动,那力气使的恨不得把自己的胆汁也一同擤出来算了。传统意义上感冒的场景不适用于夏天,「躺在被窝中,喝着妈妈煲好的热汤,一边流着汗一边进入梦乡。」而是,穿着宽松的内裤,光着身子,额头是汗,前胸是汗,后背依旧是汗,无力的坐在床边发呆,或者依靠着阳台的门框,望向远方。

此时距离大宝给我药丸并服用下去已经四个小时,但我却看不到缓和的迹象,他说要睡一觉,就像我睡了一觉醒来不知不觉便感冒了一样,说不定明天早晨我就痊愈了。我选择相信大宝的话,这个胖子向来是可靠的。

彼岸的梦,将照进现实


四月七日的早晨六点钟,当我听到手机提示音的时候,和之前每一个听到这个声音的清晨一样,心情忐忑。尽管不安,但我还是丝毫没有犹豫地拿起了它,和我期待的一样,是一封邮件提醒,看一下发件人后缀,@cs.nyu.edu,哦,是纽约大学。从头开始读起,「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Congratulations on…」,这些字眼让我相信这是一封带来好消息的邮件,但我没有十足的把握,奇怪,这个时候自己好像突然患上了阅读障碍症,于是又仔仔细细地将邮件阅读一遍,没错,我被录取了,纽约大学。

四月六日的晚上,抑或是四月七日的凌晨,究竟我是几点入睡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那个六点钟的清晨我立马清醒得好像刚刚从冬眠中醒来一样,我甚至不能多呆在床上一分钟。跳下床,只穿着一条内裤,怕影响到别人睡觉,跑到卫生间给家里打电话,那天早晨很冷,但我却冷得很幸福。

纽约,一直以来是最令我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繁华」,「大都市」,「摩天大楼」,「时代广场」,「中央车站」,「百老汇」,「中央公园」,「世界的中心」,「人类最伟大的城市」,「物欲横流」……是的,从一开始我便不能自拔地给它打上一个又一个标签,每一个标签都值得我用人生中相当可观的一段时光居住在这个城市当中,尽自己所能去感受纽约文化。我曾无数次幻想用自己在时代广场上拍下来的照片换掉那张早已看厌了的霓虹灯满溢的时代广场的壁纸,幻想落日之时腰间别着iPod Nano穿着运动短裤在中央公园跑步的情景,幻想百老汇那幕经典的「歌剧魅影」,幻想驻足于古色古香的中央车站的Apple Store中……现在看来,我的这些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从我诞生了这些梦想的时候,便坚信这些事情的实现只不过是时间久远的问题,人生中很难有这样丝毫不需要质疑的梦想。比如,我也曾无数次想象自己在椰林树影阳光沙滩的马尔代夫晒日光浴,但这个梦想从未像纽约那样坚定过,换句话说,我丝毫不能确信自己这一生一定能够去一次马尔代夫。坚定的梦想产生于无法撼动的欲望,纽约于我来说,是我欲望之所在。

只是,只是这一切来得太快,让我始料未及。我曾经无数次审视过自己的人生轨迹,说审视似乎有些小题大做,而且从大连到北京的丝毫不带曲度笔直笔直的人生轨迹的确无需太多精力去审视,那就说瞥吧,我曾经无数次瞥过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大连,到北京。我是一个城市崇拜者,崇尚钢筋和水泥,摩天大楼和地下铁网络,我始终认为那是人类文明浓缩之所在。我喜欢北京,这个集中着整个中国各种资源的城市。只是,从北京,我并没有做好直接跳到纽约的准备。我曾以为我接下来的人生轨迹会是北京,到波士顿,或者北京,到洛杉矶,而那个终极的目的地,便是那个听着名字便觉得非常性感的城市,纽约,New York City,NYC。而这始料未及的终极目的地的到来,让我产生了一种人生似乎已经到达终点的错觉,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去朝着怎样的方向来奋斗。但这终归是一种幸福的迷茫。

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出发

很早以前就想去一次天津,去亲眼见见这个狗不理麻花相声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去亲耳听听天津话究竟是有多难听,就像歌王说的一样,你很难想象一个操着一口流利天津话的女孩能长得多漂亮,而我一直坚定不移的相信天津话是中国方言里边最难听的,沈阳话仅次于它。


去天津的路上我觉得很玄妙,在城际列车上随意地翻看放置在座椅背后的杂志,突然间看到了这三年多来最为熟悉的那几个字,「五道口」,紧随其后是小标题「流年,青春 与此有关的爱和忧伤」。简练,而触动我心。如果是我来草拟标题,我会怎样书写?流年与青春是一定要的,忧伤与爱太过温雅,我似乎早已离去了那个可以心无旁骛肆意感伤,抑或忧伤的岁月,即使悲伤,却也是唯唯诺诺地悲伤。至于爱,我更是没有勇气将其书写于此,那转瞬即逝的情感算是爱么?想必不是,那我大概会写「流年,青春 与此有关的混沌与迷茫」。五道口汇集着各种现世的冲突,中与外,旧与新,年轻与年迈,以及地铁口乞讨的一动不动和来来往往的行色匆匆,到了这里,才真正体会到包容一词为何意。我在五道口生活的不久,但五道口却是我北京的整个生活,与其说我爱北京,不如说我爱的是五道口。在评断一个地方的时候,不应该使用好与不好,因为没有定义的概念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使用喜欢与否这样主观的词语来形容一个地方,而这主观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离开久后,重回故地,内心霎时的感受便是归属感的写照。当然,五道口便是给我归属感的一个地方,即使是闲逛了一天,当我走出地铁站的那一瞬间,心也会不自觉地愉悦起来。


重新回到那本列车杂志。一篇西藏的游记紧接着五道口的文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出发」。询问十个人,你这一生最想踏上的远方在哪里,大概会有九个人说,是西藏。若干年后,再度询问这十个人,你是否踏上了西藏的圣土,大概还会有九个人说,没有。对于旅行,我一直没有很高的热情,朋友的邀约,推三阻四,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是自己一直想去的,西藏。这几天又在回想老杜的话,做一件事情之前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想不想做?能不能做?假如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无需多加思考,即刻做之。我想去西藏么?我能去西藏么?那我还在等什么?这几天我正在邀约身边的好友,但是在面对着去西藏这个问题,找不到意志十分坚定的同行者。前天晚上我和友人聊天,向她抱怨即使是去天津,我也很艰难才找到了一名旅伴。她对我说的话并没有安慰,一句「你是怎样的人,你便结交怎样的朋友」便将我塞得哑口无言。最近总是在思考,生活究竟是自己一个人的,亦或是离不开他人的。经常对这样看似简单、似乎不足以构成问题的问题一个人思索良久,然后无计可施。尤其随着大学毕业的临近,对未来的思考只增不减,对这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也会不断反思,不断反问自己,我的大学有虚度么?我的青春有挥霍么?我有在成长么?很难想象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也自然知晓了它们的答案。生活终究还是自己的,这是我最近的思考结论。


昨天天气很好,蓝天,没有白云,微风习习,天津很美,这足以抵消天津话在我心中不好的印象。水的确是有灵性的,上海美,美于黄浦江之入海口,天津也美,美在沽河的涓涓流淌。你不曾见过昨夜的北安桥,那精雕细琢的镂空的圆拱,那奢华堂皇的四根立柱,那闪耀着灼眼光芒的金像,还有那暖色温润的灯光。我走在桥下的河岸,一条小木船静静地漂在河上,四周安静极了,偶有对岸人的一声狂吼「Hey Man!」,我便不加抑制地大声喊过去「What’s Up!」。沿着河岸一直向前走便是天津站,旅行终点的地方。

What A Bizarre Mainland

I finally finished the book Country Driving by Peter Hessler this morning. The reason why I used the word finally is because of the slow speed of my English reading. This isn’t a very large book, but I have been using 1 to 2 hours every day for almost 3 weeks on it.

Country Driving consists three parts, The Wall, The Village and The Factory. Each of the parts reflects an aspect of China, the bizarre country I live in.

Peter Hessler drove following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built by different dynasties. He passed the Inner Mongolia, Hebei, Shanxi, Shaanxi etc. Most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except the section in near Beijing have been destroyed, or even stolen by villagers. They use the bricks to build houses or just a stove. Peter Hessler met several villagers who had great interest in the Great Wall and had already done some sort of research things.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life of him in the village named Sancha, which is close to Huairou. He met Wei Ziqi there. Wei Ziqi is the character which Peter sketched the most in this part as a typical figure to express the status and life of the village of China. The great change of Wei Ziqi who started as a farmer becoming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is just like the great change of China those years. Nothing will remain as it was in China, and the change is happening all the time.

In the third part, The Factory, Peter went to a factory in Lishui Development Zone producing bra circles which belonged to Boss Wang and Boss Gao. Recently I admire businessmen in Zhejiang very much, not because of the book, but other things I knew. Anyway, they all have bravery and talent, but they are cunning as well.

There isn’t too much I want to say besides the outline of the book. So, just it, another English book I have read.

学习雷锋日

据说雷锋的技巧很好,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雷锋日,很显然,图书馆前和夏日广场草坪上的那些人并没有掌握要领,他们只顾着拍照,而忽略了技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冠希一样将两者拿捏得恰到好处。

今天我又感冒,拿着我那写满感冒处方的医疗本,我都不好意思再进医院,怕被歧视。前段时间流感风潮,对面宿舍基本上全军覆没,再加一例发烧患者,本来侥幸自己逃过一劫,可惜终是江湖险恶,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今天起,我们也算是两清了。校医院人满为患,大有当年体检的阵势。照例开了两盒药,自己等着痊愈吧。借口生病,一天没有去图书馆,除了早晨去那看了会Kindle,发现实在是难受的很,头晕,脖子酸,再加上昨晚做梦狂举杠铃,左胳膊肌肉至今仍觉酸痛,这才起身去了校医院。

开学三周有余,之前终于下定决心报名参加CFA Level 1,于是我又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杨教授」之名号永垂不朽了,到昨天为止仅仅看完Quantitative Method部分,并且我坚信自己忘掉了很大一部分。根据我自己的估算,我必须每天看40页,并保持每周至少三天的看书时间,才能够将将应付考试。按照现在的进度,有点悬。至于毕业设计,基本完全将其晾在那,得过且过。

申请方面,现在拿到的AD仅仅是Stevens和NEU,并且收到来自Purdue、RPI、Yale和Upenn的四封拒信,经过这么久的磨练,我此时的心态相当平和。就让那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了,一周之前我还去了一趟卧佛寺。

考研成绩陆续公布,几家欢喜几家忧,周围考本校的少年们基本算是功德圆满,个别同学着实悲剧,已经转投工作战线。

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健身,游泳,和看书。起初还觉得快乐不已,这样过了两周,也厌了。

无可奈何的二月伊始

之前看有关于三毛作品的书评,有人说三毛的作品中传达出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然后便有人辩驳,说真正的无可奈何应该是像白先勇的「台北人」传达出的感情。

无耻的在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推送到Kindle,书不长,很快便读完了。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大多写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映了那个时期台湾人民,特别是台北市民的生活状况。书中的人物基本都是被迫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一代人,其中有旧上海百乐门红极一时的歌女,有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有国民党军官的太太们,有达官显贵的家仆,有战时长官的副官……文中不经意之间总会对他们的新旧生活,亦即在大陆时和在台湾时的生活,做个对比。那其中透露出来的,还真的是一股子无可奈何之感。

今天下午,Chrome浏览器上的Gmail插件提示一封新邮件,从北京回到大连之后基本就没有来过电子邮件,怀揣忐忑打开Gmail,Purdue来的信,一堆婉转的措辞之后,生硬的把我拒掉了。我当时有些发懵,没敢相信,打开网申系统查看状态,果然显示的是Application Denied。然后我就盯着屏幕看,不知该做些什么。我之所以对Purdue拒绝我这件事情耿耿于怀是因为当初本没想要申请这所学校,虽然它的专排很靠前,但是综排并没有非常出色,而且地理位置同样不尽如人意。尽管我对它存着些许鄙夷之情,但是最终是我被它鄙视了。二月的第一天收到这样的一份礼物,我着实感到无可奈何。

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整个申请是否定位有偏差;假如最后真的就是没有学校收留我,我该如何;接着便想到整个申请过程自己花费的心血即将付之东流,不甘心。想了很多,想得很累,然后我便睡下了。

直到爸妈下班回来将我从睡梦中唤醒。

三毛

寒假已过去三周,家门倒没出几次,宅,已经成为我假期永恒的主题,不过我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毕竟这样在家里安安静静的呆上一阵子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在家这段日子,除了上网之外,每天必做的事情大概就是看看书了。对于新买的Kindle,仍然处在喜爱它的新鲜劲上。在豆瓣读书上找寻值得看的书籍,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耳闻已久并且一直想看的,于是找了一下电子书的资源,下载,很顺利,这是我喜欢这个国家为数不多的理由。也是从这一刻起,对于三毛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的三毛的第一本书。三毛的书都不厚,每一篇故事亦不长,却又刚刚好。这本书讲述了她与丈夫荷西在西属萨拉哈沙漠里生活的一个个有趣而又温情的故事,读过之后,三毛整个人的性格和样貌几乎都原原本本的在我面前出现。她是善良的,无私地去帮助沙漠里那些以德报怨的沙哈拉威人,一次又一次;她是勇敢的,沙漠中的生活也许简单,但并不轻松,危险是时常存在的,三毛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击退了它们;她是贤惠的,烧得一手好菜,喜欢装点家居,即使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沙漠中,亦能够将自己的天地装扮成绿洲……三毛的情感细腻,三毛懂得生活,三毛是生活的强者。她死于1991年1月4日清晨,死因直到现在仍是一个迷,但我绝不相信这样一个热爱生活并且勇敢的人,会用自杀这样懦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之后读的仍旧是她同荷西在沙哈拉沙漠以及加那利群岛生活的故事,「哭泣的骆驼」和「温柔的夜」。这两本书和三毛之前的风格基本相一致,平淡的生活让她一描绘,变得趣味无穷。从这三本书中,能够切实体会到,荷西,这个男人,对于三毛的生活,可谓全部。在看这几本书的时候我便知道荷西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从此无依靠的三毛,不禁替她难过,甚至心碎起来,我不晓得三毛是如何度过荷西逝世之后那漫长的岁月,我不知道当她听到噩耗时是怎样的情形,我不明白当一个人生活的全部突然消失,那会如何,就像充满空气的介质突然变作真空?不平凡的人生造就不平凡的人,可是,我相信对于三毛来说,她只是想做一个平凡的人,过一段平凡的人生,与荷西。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这之后的读物,也是荷西走之后三毛的作品。我能够感受到整本书的悲伤,那似乎是在用一整本书来寄托自己的哀愁,和痛苦。第一篇文章中三毛便讨论起「自杀」这个敏感的话题,但是态度却是无比积极的,也是从这一刻起,坚定了三毛并非自杀而死的想法。故事仍旧一个接着一个,我却看不到了三毛的灵魂,荷西的离去距离她文字写下的时间太短,她的思绪定是没有安定下来,但是却又能切实感受到她在努力过着没有荷西的新的生活。记得三毛在书中有过陈述,大意是,荷西在时是一种生活,荷西不在了又是另一种生活,她其实已经跨越了过来,而人们却以为她仍旧停留在以前的生活,人们不懂她,她也懒于解释,因此一遍接着一遍接受着人们对她的安慰,如若换做我,也会觉得疲惫了。是的,她是变了,从她的文字当中能够看到,以前的三毛是极其柔软的,而现在,因为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的缘故,竟让她变得愈来愈坚硬了。

「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三毛在南美洲各个国家旅行之所见,亦是在荷西去世之后的写稿。书中犄角旮旯之处,仍然能够看到「荷西」的字眼,三毛并没有刻意去避讳什么,只是,在这本书中,我仍旧没有看到三毛的灵魂,也许,当荷西离开的时候,三毛的魂便也一同跟随离去。游记是单纯的游记,不再有共鸣,有爱的温存,却很难牵动着我的心,让我也体会到温存。我甚至在豆瓣上给这本书标记三颗星。

三毛的书还有许多我没有读过,但是我决定先放下来,之后的一段生活中不再有三毛,我对她的了解,以及品读,暂时来说,已经够了。未来,我应该会重新找寻三毛的作品,继续去读,但彼时的心境定会与现在的大不相同。

我的2011

虽然日志题目是「我的2011」,但并没有想要写一篇年度总结,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2011年我的生活虽然比之于之前的时光,有些许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旧乏善可陈;其二,出于懒惰的缘故,让我从年初一一回想至年末的每个细节,这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第二点其实也是第一点所致,假若生活精彩缤纷,我应该也不会懒于回想吧。

虽然不是年度总结,但仍旧可以简单说说我的2011。年初寒假开始准备GRE作文,几十天的时间大概看了十几篇范文,效率不言而喻。开学之后匆匆忙忙并吊儿郎当的继续准备作文,仍旧记得每日下午在微冷的图书馆大厅撰写提纲的情形,到了傍晚,再兴冲冲的回到宿舍换身运动装去操场跑步,生活很简单,也很枯燥,和周围朋友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紧接着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得知消息的那个下午一直在刷着微博关注动态。GRE作文考得马马虎虎,分数证明也的确如此,紧接着便是我的红宝书之旅。大概从三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六月中旬,每天的事情只有一个,背单词。说来奇怪,如此恶心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我并没有太过反胃,每背完一遍之后都会在书上标记一处,以待日后了解自己的进度。到六月十一日考试的时候红宝书差不多看了12遍,琦叔的「要你命3000」看了两遍,心理仍旧没什么底。考试前一天在路上偶遇敏青,她向我透露的消息让我不安的很,以至于那天晚上我几乎做好了通宵的准备。第二天的试题总体来说算是利好,但是数学部分糟糕的发挥连累了语文。考完试那天中午自己总算松了一口气,这半年身心的折磨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这时距离期末考试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但是我奖励给自己半天的挥霍时间,我大概是在宿舍里看了一部电影。大学的考试固然靠突击,但是一周的时间的确又太短,却又很漫长。在麦当劳通宵学习数据库的那个夜晚我会终生难忘,虽然正值盛夏,可是夜晚室内室外的温度差不多只有一位数,而我仅穿着短衣短裤,第二天遍感冒了,在那里还看到了似乎是过夜的常客,桌子上铺着废弃的报纸,她弯着胳膊,把头靠在上边,衣服穿了很多层,对于这样的温度早有准备,麦当劳里偶尔走动的顾客,以及连续不断的背景音乐,让她睡得极不踏实,时而醒过来,眨一眨眼,又继续倒头睡去。她穿着一双高跟凉鞋,脚上还套着袜子,其中一只鞋子的后跟带似乎是坏了,一根尼龙绳顶替皮质细带起到了固定作用。我坐在她的对面,一切看得清明,女人的岁数和我妈妈差不多大,心理心酸得很。

2011年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便是在百度这两个月的实习。当我接到HR电话通知我拿到Offer时的那种兴奋感,直到现在我也无法忘怀。如果问我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学习到了什么,那一定是主动。在此之前,自己一直像一只雏鸟一般,张着嘴被喂了二十年的食物,可是当我真正开始涉入职场,发现一切都大不相同。社会和校园,工作和学习,一切对我来说反差巨大。主动,积极,再主动,再积极,永远也不为过。

2011年的重头戏在申请美国学校,9月份我将实习工作辞掉,因为需要专心准备托福以及申请的缘故。拖拖拉拉一直到11月初我才真正开始选校,而身边的朋友有的已经申请完毕,并用诧异的目光望着我。这一个半月,我的生活充斥着焦躁,不安,苦闷与无助。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背景,我又找到一名清华教授,渴望能够跟随他开始了解学术方面的知识。于是,每天早晨骑着单车去清华,晚上回来,跑去自习室,继续准备申请学校的材料,有时忙碌到凌晨三四点钟。PS和CV这类全靠自己准备的材料倒还好说,到了推荐信这一单元,真是让我焦虑异常。也是从这会开始,逐渐了解到人情冷暖,和人情世故。之前的自己太过天真,把这个世界想的太过纯净,其实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便是污浊的地方。

2012年零点的那一刻,我改掉了人人网上一年未曾改过的个人状态,那句信誓旦旦的「2011 is my year!」2011是我的一年么?我想这需要2012来证明,大概还有一个多月便能够见分晓。

本来只是想写一下最近的生活状况,可是最后仍旧写成了年度总结,成吧,如此乏味的一年也可以写出好几段,我终于知道那些无聊的人为何也能出一本自传了。